中出人妻在线,天天干导航,麻酥酥黑丝自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党建网
商志晓在中共山师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1205)
日期:2011-12-12
阅读量:


锐意创新 接续奋斗 为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师范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商志晓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师范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山东师范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对于进一步统一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推进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回顾总结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山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动员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继续开动脑筋、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干事开拓,推动学校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山东师范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6月召开。5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的持续提升,实现了由规模牵引向质量驱动的逐步转型,各项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5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

2007年,我们齐心协力、忘我工作,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2008年,我们胸怀大局、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援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举办,谱写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壮丽篇章。

2009年,我们高扬旗帜、积极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扎实的工作业绩共同祝福伟大祖国60华诞。

2010年,省委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充实调整。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隆重庆祝建校60周年,大力弘扬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的攀登精神和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校庆精神”,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2011年,我们着力推进学科专业整合,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革创新的姿态开启了面向未来、再创辉煌的崭新征程。

可以说,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在不断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上开拓新局面的5年,是在着力强化重点工作、提升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的5年,是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学校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的5年,是为加快崛起、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的5年。省委书记姜异康以及省委、省政府前任主要领导同志张高丽、李建国、韩寓群等分别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姜异康、姜大明等领导同志致信祝贺建校60周年并出席校庆大会,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殷切希望。学校党委被命名为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状。

5年来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成绩:

(一)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在校生人数目前已超过37000人,达到历史新高;成人教育规模稳定增长,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在有序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新增13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专业规模达到72个。有2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3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实现了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零的突破。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两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数量历年来均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成为目前全省承担“国培计划”任务的唯一高校,7名教师被确定为首批“国培计划”专家。生源质量稳步向好,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校学生多次获国际、国内不同专业领域高层次奖励。历山学院、附属中小学和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等单位的办学、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得到普遍好评。

(二)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得到有效提升。共落实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500余项。承担包括973、86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42项,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研获奖数量和层次有了较大提高,先后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20余项,其中山东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项一等奖达到17项。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研究管理先进单位、山东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各类学术期刊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管理科学B级重要期刊。理科学报获首届山东省新闻出版优秀集体奖,并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三)学科学位点建设快速发展。着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学科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有1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实现了学科建设的标志性和关键性突破。新增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10个;新增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达到29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分别达到76个、165个,博士和硕士一级、二级学科数量均居省属高校首位。专业学位类别由2种增加到12种。成功申报设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2个学科被评为“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特色重点学科11个,入选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

(四)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4人次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首批“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个科研团队进入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行列并被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4人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教学科研一线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专任教师比例由54%提高到70%,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22%。成功引进山东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引进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学校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有17名教师分别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文化英才等称号。

(五)服务保障卓有成效。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建设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综合保障机制。深入开展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推进两校区工作制,长清校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科学调度收支,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了财务平稳运行和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化解债务,贷款余额由8.9亿元下降到4.04亿元。新建6万平方米学生公寓,有效满足了办学需求。后勤部门深入开展质量效益年、细节服务年、安全管理年创建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财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文献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全省教育系统财会工作、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先进单位。稳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条件和数字信息资源得到提升完善。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有效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学校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六)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切实增强开放办学意识,努力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空间。留学生教育得到持续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批准为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接待国(境)外来访人员1200余人次,聘请外籍教师185人次。新增国(境)外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学校30余所,总数达到74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7个,初步形成研究生、本专科生及非学历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培养模式。分别与韩国又石大学、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承办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等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20余次。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全面启动校友会建设和校友工作。附属中小学对外交流日趋活跃,成效显著。

(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自觉、主动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支撑。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对外签订文化、科技合同465项,合同经费达8000余万元,比前5年增长近一倍。学校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与日照等市地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有力推进了校地、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干部培训等领域的广泛合作。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历山学院、支持附属中小学有序扩大办学规模,开辟了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新途径。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坚持把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基本办学环节紧密结合,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切实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调研和务虚研讨制度,实行校级领导工作项目负责制,有效推进了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强各级党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巡回检查组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全面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落实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有7个基层党组织分别被授予全省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1人被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获首批山东德育示范高校称号。5年来,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学校两次获全省高校统战工作争先创优活动一等奖。离退休工作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老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成绩。校工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妇委会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校团委连续5年获山东省红旗团委称号。

(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完善途径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在巩固成果、提高层次、辐射延伸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用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培育、引领青年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首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等称号。7名辅导员获山东高校“十佳”、“百优”称号。

(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学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认真配合省委第七巡视组做好巡视工作,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学校获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在全省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专项检查中,省纪委检查组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同志们,5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党员干部、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实践充分证明,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是正确的,是符合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在此,我代表第六届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为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才能赢得先机和主动;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质量立校,一以贯之推进内涵发展。办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只有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敢于应对挑战、大胆实践,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创新发展思路,激发办学活力,才能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师生员工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始终把维护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地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倍加珍惜和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切实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学校实现持续和谐稳定。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发展任重道远。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目前学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师生员工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学校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优势学科特别是高水平学科数量、高层次科研课题和成果数量相对较少;学术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缺乏,人才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对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一些复杂矛盾,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步伐还比较迟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主动担当、开拓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作为由传统师范院校发展形成的综合性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平台需要进一步拓展。办学资金紧张的问题还没能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办学资源特别是教学和实验设施不足、配置不够合理;长清校区功能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新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住房压力比较大,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分析,进一步深入查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事业的发展

未来几年,是学校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接续开启下一个5年更好更快发展的序幕;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向着“十年创辉煌”的光荣与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当前,科教兴国和建设文化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和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都为高等教育事业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宝贵历史机遇;山东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以及名校建设等系统工程的启动,更为我们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路径指引。与此同时,全国全省高等学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态势,以及学校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也时刻警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必须认真分析形势,敏锐把握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积极应对挑战,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充分相信并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为目标,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努力实现发展方式向内涵提升、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既要立足当前,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应有功能,又要着眼长远,进一步突出和彰显教师教育优势;既要教书育人,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输送品学兼优的创新人才,更要育人教书,为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进步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卓越教师,造就未来的教育家。要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炼特色、强化特色,挺进全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第一梯队”,占据并稳固省属高校“排头兵”地位;在国内高校综合排名中,努力跻身师范类大学前十、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并使部分优势特色学科和学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强化重点领域,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学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学术创新能力、学者团队效能以及基层学院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体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切实抓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必须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目标和归宿。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继续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意识和“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质量意识。不断推进“质量工程”。继续加强本科生教育,创新研究生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学方法类课程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课程建设,形成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加大国际化合作培养力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力度,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室和教学条件装备的保障功能。全面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和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和信息反馈体系。严格落实教学工作规范,加强对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监督。切实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完善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综合考评办法。坚持教授、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制度,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和学校、学院领导听课评课制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牵引,鼓励和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在今后发展中,要把进一步巩固提升教师教育优势与特色作为一项突出任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尽快完善教师教育学院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探索打造以“4+X”为基本架构的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积极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新要求,努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平衡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意识品质养成、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拓展与职业能力训练的关系,着力提升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完善符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培训体系,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统筹推进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培训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相关学院、学科、研究培训机构和附属中小学,构建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师教育政策与决策咨询研究于一体的国内一流教师教育研究平台。推进建设覆盖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各个层次的“山东师范大学教育体系”,统筹发挥学校在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及教师进修、社会培训、合作办学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强化附属中小学质量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有序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探索集团化发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层次、扩大影响,强化并提升区域竞争力,彰显作为基础教育强校名校的品牌实力。

——必须继续优化学科结构,进一步打造高品质学科集群。学科是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的集聚点,是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支撑点,是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功能”的立足点。要继续完善重点学科分层建设体系,推进三级重点学科协同发展。通过设立国家重点学科特区,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支持,确保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的领先优势。加强对现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论证,积极支持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学科实现层次跃升和进位突破。到“十二五”末,力争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有新的增加,力争有更多学科跻身省级重点行列。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平衡协调发展,坚持传统优势学科建设与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并重。在积极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重点学科群的同时,定向扶植、强化建设一批与学术前沿接轨、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充分利用传统基础学科底蕴扎实、积淀厚重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的同时,围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关键领域的重点方向,积极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结构,在今年上半年调整学科布局基础上,继续有步骤地整合分散设置的相关学科,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学科体系优化升级。强化学科建设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经过严格论证,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发展空间小、文化传承创新含量低、对经济社会贡献度低的个别学科。

统筹把握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在目标上的同一性、过程上的关联性、效果上的互促性,坚持从学术梯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3个层次,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引导学科建设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的双重效益。通过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提升现有学位授权点特别是博士、硕士一级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发展质量。着力推进新增学位点的规划论证和组织实施。到“十二五”末,争取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2—13个,使博士研究生教育覆盖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70%以上;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30—35个;专业学位类别超过15种。

——必须大力倡导学术创新,进一步提升科研层次和水平。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尊重学者的创造与贡献。任何对学术建设的忽视,任何对学术创新的轻视,都会从根本上侵蚀一所大学的生机与活力;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术、崇尚创新,才能在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牢固树立和不断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十二五”期间,要下大气力推进学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力争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上取得新进展,在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加快国家级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建设中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提升基础研究的能力、层次和水平,保持在有关学科前沿、关键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力争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有效整合力量、充分调动资源,瞄准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标志性成果。

在营造宽松学术环境、鼓励个性化研究的同时,要不断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面向学术前沿,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基础,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依托,组建具有集群优势的大团队、大平台,为争取高级别重大课题、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明确政策导向,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树立面向社会、服务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所蕴含的巨大机遇,构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服务体系,实现由以基础研究见长向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化以及精神文化产品产出等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拓展。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主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科学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建设目标,积极整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资源,全面发挥、努力提升学校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新优势。通过战略谋划、传承超越,拓展文化繁荣发展新境界,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借力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推动齐鲁文化研究与创新。

学术期刊是反映大学教学科研、学科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其办刊质量是体现学校综合学术实力的重要因素。各类期刊要针对目前实际,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努力打造精品、扩大影响。

——必须不断推进学者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办学之道,惟在得人。离开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学校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就会丧失竞争优势。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大基础性工程,不断以发展目标凝聚人才,以共同利益激励人才,以良好环境吸引人才,以制度体系支持人才,以人文关怀温暖人才。进一步明确目标,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尊重个性,倡导创新,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突破口,带动各层次和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形成人才辈出、人才荟萃、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继续充实高层次、高学历师资力量,扩充一线教师规模,使生师比等指标得到持续优化。积极构建适应师资队伍发展需求的支持体系。更加重视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促进优秀青年教学骨干、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形成高素质后备人才梯队。

努力增加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数量。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等高端人才项目,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绿色通道”,加大延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大对已有人才向更高水平冲刺的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灵活开放、务实高效的人才政策,对涉及重点人才的相关工作,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务求实效。坚持培养、引进人才与留住、用好人才并重,设立高层次人才计划专项资金,在资源配置、团队运行、服务保障等各方面,为知名学者、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支持。未来几年中,要在提升高层次人才总体规模的基础上,全力争取实现院士零的突破,力求有一批人才在全国知名、有一批人才在省内领军,通过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在人才强校的宏伟篇章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必须切实完善学院职能,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学院是学校基本的办学单位,是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学者团队集聚的一线和前沿。明确学校、学院职责权限,形成在学校宏观调控下学院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约束的良性机制,是激发办学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通过实施更加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状况、科研成果产出等各项指标以及日常管理水平和提升幅度,作为考核评估的基本要素,将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学院资源配置、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以及补贴幅度的主要依据。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试点探索基础上,逐步扩大学院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事分配、财务资产等方面的具体职能权限,进一步激发学院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院正确处理强化基础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支持学院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层次,努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支持发展潜力大的学院不断做大做强,率先进入全国高校一流学院行列。学校机关管理部门要立足于服务学院、服务基层、服务师生,主动完善管理模式与工作职能,强化目标管理,精简办事程序,加强对学院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二)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学校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既是落实“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根本保障。未来5年,我们必须针对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毫不动摇地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任何时候,改革创新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必须付出时间、精力、成本甚至一定程度的代价。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创新不动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把改革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措施谋划好、落实好,使改革节奏环环相扣、措施彼此协调、成效相互支撑,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突破羁绊,迎来学校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学校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深化高校治理改革、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突破口。要深刻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大学办学规律和管理规律,认真研究制定《山东师范大学章程》,推进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完善党政管理、教授治学、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互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教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校和学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两代会”定期召开并依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在校务咨询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进岗位设置改革,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与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方向相适应、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实行更加完备的专业技术职务准入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相关措施,健全教职员工收入与学校事业发展联动增长机制,科学调整教学、科研奖励政策和机关奖励津贴分配方案,在确保教职员工收入稳步提高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分配杠杆的激励效应。结合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等各类职务的具体特点,构建岗位与绩效有机统一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推进管理效能建设。按照精简、高效、扁平化的原则,调整、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研究探索“大部制”改革。围绕推进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领导工作项目负责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形成主体清晰、权责统一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减少不增值的管理环节,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管理和工作责任不清、消极被动、推诿扯皮等问题。依据ISO9000质量体系的基本理念,在相关领域探索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系统。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充实力量,不断优化结构。建立管理、服务人员培训、轮训机制,为他们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成长进步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全校广大机关干部和各直属单位、各学院管理服务岗位的全体同志,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以真诚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支持改革发展、体现自身价值、赢得师生尊重。

——以积极拓展社会化与国际化发展路径为目标,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校“开门办学”、深度融入社会和全面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部署,为拓展教育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审视自身、谋划未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大力营造开放办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要积极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水平,支持学科带头人以科研合作、访学访问、学术休假等形式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研修访问,努力促进科研平台向国(境)外延伸。大力实施中外合作办学与合作培养。继续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不断改善留学生教育办学条件,积极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以对外汉语教育及相关学科为支撑,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着力打造国际汉语教育的特色品牌。

进一步密切学校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更加广泛的校地、校企战略合作联盟。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师生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继续教育、科学普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虚心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加强对外宣传,全面展示学校良好形象。大力推进校友工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省内各领域、各部门校友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海内外广大校友在汇聚人才智力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物质信息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校友会平台,加强沟通联络,实现广泛合作,助推学校发展。

(三)强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未来5年,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围绕教学、科研等重点领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服务保障,为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加快长清校区后续建设。对长清校区的规划建设项目,要本着最大限度弥补功能缺陷、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实施。已开工的新图书馆必须严格质量控制、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期投入使用;艺体综合楼、菊苑学生宿舍区、第二学生食堂等工程,要统筹谋划、提前准备、陆续启动;生化实验楼、理科教学楼以及校区综合服务楼等项目,要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求和资金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论证、完善方案、择机实施。要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两校区学院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同一学院在同一校区的整建制、全要素集聚融合,从根本上解决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分离、有限办学资源分割分散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长清校区管理服务机制,实现由条块结合向垂直管理的转型,带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更加合理配置,实现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学科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积极构建与学校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继续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项目建设,及时做好基础设施修缮维护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建设节约型后勤。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完善长清校区医疗设施条件,健全师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意外保险、医疗卫生保险制度。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师生员工身体素质。

——切实强化资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全方位争取社会资金支持的能力。探索成立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确保财务平稳运行基础上,继续坚持优先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开源节流,坚决紧缩一般行政事务性支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经费支出的绩效分析和对经济活动的跟踪监控,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继续用足用好国家和山东省高校化债奖励补贴政策,妥善处理偿还贷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在确保有关重点工作资金需求的同时,继续科学控制和逐步降低贷款余额,切实减轻债务负担。

——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修订完善并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的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工作。积极扶植校办产业发展,统筹推进经营性开发和教育开发、文化产业开发。重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近期,要以实现公共房产资源的科学调配为契机,全面摸清全校资产家底,盘活存量,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布局。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有限、有责、有偿使用和充分共享的资源调配、管理机制。

——启动实施新一轮“安居工程”。安居才能乐业,才能专教尚研。有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更加有效提升广大教职员工的“幸福指数”。龙泉山庄宿舍区投入使用已有6年时间。学校充分认识到,近年来由于没有后续房源,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已经产生了严重制约。同时,我们也高度关注广大青年教师希望学校通过适当方式帮助改善居住条件、减轻购房压力的迫切愿望。下一步,要深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在有关房地产政策框架内,发扬建设龙泉山庄师大新村的精神,尽快启动并推进在长清校区建设教师公寓和教职工住房工作。同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改造校本部老宿舍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调研论证。

——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网硬件条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一流网络环境和高效、安全、实用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涵盖学校管理服务基本功能的信息化平台。积极利用校园网实现高质量教学与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以新建图书馆为依托,打造两校区协调统一、充分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向现代图书馆的升级转型。严格落实信息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和档案信息化步伐。不断推进教室现代化改造,新建一批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教室,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维护水平。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在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艰巨任务面前,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党建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以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为目标,全面落实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先进性为重点,着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之基、党建之魂。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定不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要强化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教育、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校上下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坚守大学本质,永葆大学理想。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为大学文化铸就灵魂、构筑堡垒、固本提神;通过积极吸收大学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为党的建设提供实践载体、创造良好氛围、输送不竭动力。

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学习、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院级单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委员为师生作理论辅导报告制度,积极改进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把理论学习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党的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和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面对机遇挑战,山师如何科学发展;立足岗位实际,我为学校作何贡献”主题讨论活动,不断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的正确思路和有力措施。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优良教风。引导广大教师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营造严谨求实、潜心治学的学术风气,形成开放包容、真诚合作的良好氛围。结合正在开展的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制定实施“师德建设5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校广大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严谨笃学,自尊自律,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打造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集体和骨干力量。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以共同追求增进团结,以坚持原则保证团结,以党性修养促进团结。注重把握国内教育改革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最新趋势,开阔视野,把握规律,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努力提高领导班子把握方向、谋划发展的能力,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攻坚克难的能力。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集体讨论决定,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每一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要自觉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谦虚谨慎、勤于学习,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自觉做到善谋划、会协调、懂管理;自觉做到关爱学生、尊重教师,为学校事业发展尽心竭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继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制度体系。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不断改进方式,拓宽渠道。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坚持以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突出考核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为干部的进退留转提供重要依据,形成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干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力度。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坚持凭实绩考核使用干部,大力营造能干事有机会、会干事有舞台、干成事有掌声的浓厚氛围,让奋斗和业绩成为每一名干部走向成功的最好通行证。全校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面对机遇和挑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面对矛盾和问题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困难和风险敢作敢为、敢于担当的精神,立足岗位、尽责兴业,用辛勤的汗水、创新的思维和蓬勃的激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高端引领的工作思路,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努力形成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校园风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体系。坚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不断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坚持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贯彻了中央对高校党的工作新要求,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是高校党的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要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坚持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学校党代会代表和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在各方面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强化院级单位党组织职能,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切实推进基层单位议事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发挥教职员工在参与学校工作监督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学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凝聚、组织、教育师生员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要按照《条例》要求,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健全党内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关心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创新基层党支部设置方式和活动形式,探索立体化、互动式、信息化工作平台,努力把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组织单元拓展并有效覆盖。努力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和考察,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和教工、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继续按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要求,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基层党组织体系。全校学生党员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团结带动广大同学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切实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寄予重托。要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聪明才智、展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思想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考试考核办法,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积极拓展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载体和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新格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感染教育青年学生,着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色品牌。发挥网络育人优势,提高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针对性地加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始终把学生利益作为最大关切,积极拓展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渠道和空间,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全校广大辅导员要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创新,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校园管理,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重要的育人要素,校园和谐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进一步提高促进校园和谐、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统筹提升实体校园和虚拟校园管理水平。继续坚持“一天也不放松安全稳定工作”的方针,加强对稳定工作的前瞻性研判。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完善安全预警机制,认真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强化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现、排查和处置。要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尊重师生首创精神,大兴密切联系师生、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在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和承受能力。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以学校大局为重、以事业发展为重,理性看待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暂时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自觉成为推进校园改革创新、和谐稳定的积极参与者、宣传者和促进者。继续大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校园舆论氛围。推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建设。要严格规范校园秩序,有效调控校内车流人流,净化校园读书学习环境。全面推进校园治安“网格化”运行模式,强化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基础牢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师生参与的校园管理新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的领导。做好统战工作,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离退休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发挥好离退休人员、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和群团组织在民主管理、服务师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学校“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注入强大动力。

(六)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个工作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班子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同时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积极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教育。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带动提升校风、教风和学风。深入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建设覆盖全校师生的反腐倡廉教育网络,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氛围。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构建体现学校特点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廉政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工作人员的反腐倡廉教育和监督,实现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全覆盖。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完善规范公开程序,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营造风清气正、心同气顺的校园环境。

着力提高党员师生的党性观念和先进性意识。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心不贪、嘴不馋、手莫伸,做到洁身自好、不慕虚荣,不谋私利、一尘不染。要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独立思考、崇尚创新、严谨求实、潜心治学的良好风尚,对一切学术不诚信行为坚决出重拳、零容忍,让校园学术空气更自由、更干净、更健康。

同志们,学校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第七次党代会肩负着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发现、继续创新创造、继续砥砺前行的重要历史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只要全校上下紧密团结起来,同心同德、接续奋斗,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未来的前进航程,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未来的山东师大,弦歌不辍、云锦满天!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以崭新姿态,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2011年12月5日)

校本部

济南市历下区山师北街3号

电话:0531-86187151

邮编:250014

传真:0531-86982014

幸福柳分校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幸福柳路1066号

电话:0531-81921555

邮编:250100

MAIN CAMPUS

Add: No. 3 North Shanshi Street, Lixia District, Jinan

Tel: +86-531-86187151

P.C.: 250014

Fax: +86-531-86982014

XINGFULIU

Add: No. 1066Xingfuliu Road, Wangsheren Subdistrict,Licheng District,Jinan

Tel: +86-531-81921555

P. C.: 250100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山东师范附属中学 鲁ICP备06004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