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承载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时俱进的全部内容,迎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严峻考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争朝夕地奔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并对“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为夺取各项事业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支部是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主体,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定盘星”,是党的建设的“细胞”和基石,以小见大,顶天立地,必须一以贯之的持续用力建设,才能负重前行,切实担负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地生根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一、时代赋予党支部建设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党支部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进中发挥着工作托底、任务落实和组织保证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落地生根,便历史地落到了广大基层党支部的肩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时光倒逼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时间倒逼、任务繁重。没有基层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丢下一户一人,实施精准扶贫。对此,各领域基层党支部都有重要责任,而尤以农村党支部更突出。通常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这足以道破党支部的举足轻重作用。普遍认为,基层党支部整体素质和能力强不强,党支部书记思路宽不宽,党员“双带”本领硬不硬,事关扶贫攻坚成效。尤其围绕产业扶贫,活化创业造血机能,对农村党支部是一个严峻考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农村党支部只有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撸起袖子加油干,使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党员群众奋发有为的共同行动,才能脚踏实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2.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经济短缺情况下推进改革比较容易,现在则进入改革深水区,继续前行要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和既得利益,需要攻坚克难啃“硬骨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要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把思想统一起来,把智慧挖掘出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协力,爬坡过坎。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发挥改革创新的先锋作用,机关党支部要发挥简政放权的推动作用,各领域基层党支部都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知难而进,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
3.全面依法治国进入由“制”到“治”的重要节点。由法制到法治,表明我国法治建设进入转折节点,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共同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责任主体在基层,落实党对依法治国领导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基层组织处于治理系统的末端,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位置,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成效。目前基层党支部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比如,有的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不规范;有的基层党支部依法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较弱,组织群众依法治理办法不多;有的基层党员干部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办事不公,徇私枉法。可见,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任重而道远。如何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配套建设?如何组织和动员社会基层广泛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良性互动,依法管理基层事务?如何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如何解决群众信访不信法,实现基层治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这些工作都需要一锤接一锤地持续用力,对各领域基层党支部尤其是农村和社区党支部是一个严峻考验,不仅要求党支部敢于担当,更要有能力担当。
4.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走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党由之初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不仅反映出我们党打虎拍蝇猎狐,实现“三不腐”正在向既定目标迈进,更反映出从严管党治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和信心。而目前基层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不仅在于老虎打了多少,更多的是关注身边的苍蝇拍了多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怎么样,基层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是否体现了表率作用,等等。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和举措,只有通过各领域党支部落实了,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任务,才能取信于民、见到实效。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基层抓起,从支部严起。针对“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各领域党支部要发挥主体作用,不仅严格贯彻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规定,尤其要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项制度做实了,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打牢坚实基础。
二、党支部建设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困惑
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关于组织建党的原则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历经了思想建党、制度建党、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历史锤炼,也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淀了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这其中,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自身的实践经验,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建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基层组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充满曲折、艰辛和探索、创造,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规律遵循和实践启示。
1.党支部建设理论是随着斗争实践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党的基本组织单元为组,之后为小组,直至党的四大才将其确立为支部,由此,关于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便逐步展开。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规定:“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并将原来章程上“有五人以上可组织一小组”,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这一规定基本延续至今。“五卅”运动后,中央总结了当时发展党员和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随之对支部建设提出了要求,并发布了《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共8个部分54条,在阐明支部的组织意义基础上,规定了支部教育和宣传的标准、支部外部煽动和活动原则、支部会议的内容和要求、支部书记的责任、教育宣传员的任务、支部书记的会议、支部的技术工作等。这是建党初期关于支部建设的重要文献,标志着我党开始提出支部建设的理论。随着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发展,党又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要求,强调党支部在区域和社会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这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在五大通过了《组织问题议决案》,要求“中央应该尽力使党的基础建立在产业支部上面,并使所有大工厂铁路码头等都有我们的以支部为基础的组织”。随之在第3次修正章程中确立党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明确规定党的组织系统分为五个层级,首次在党章中把支部单列一章,对支部的组织设置和工作任务作出了新规定。应该说,在党的七大之前,中共确定的基层党组织就是党支部,继续向下分层则是支分部和党小组。到了党的七大的党章,这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度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并第一次把党的基层组织从党的支部向上拓展至党总支和基层党委。因此,中共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实质就是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尤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云同志发表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支部》,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文献,其中关于党员的六条标准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论述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并对党支部的地位、设置原则、主要任务等支部工作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标志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本形成。而在党的七大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总结了中共自创建以来加强基层建设的实践经验,全面论述了党的基层组织理论,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内涵,标志着基层组织建设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从此以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把党支部建设放在十分突出位置,使其在伟大工程、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围绕夺取政权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对党支部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对于今天迎接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研究党支部建设务必把握基层党建的规律。基层党的建设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能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尤其是党支部建设,一定要通过剥茧抽丝,捋出头绪,找出内在的规律性。首先,我们必须清醒认清中外政党的本质差异。西方国家由多党制的性质决定,某一政党或政党联盟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同时政治体制是以分权制衡为标志,其政党制度的功能特征通常体现为政党监督、政权参与和社会整合。以此为基准,各政党或政党联盟以议会为平台,以选举制度为手段,你上我下,操纵国家政权运转。正因如此,除允许在议会设党团外,各党只能在政权机关及社会各种组织之外的区域建立党组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治体制是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特征,通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支部,必须依托各种组织机构而建,包括政权机关和社会各种组织,否则,难以保证党的统一领导和长期执政的需要。现实中,我们很多同志对此认识并不清醒,还有的盲目推崇某些国家区域建党和开展活动的经验,甚至把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组织中的党员都推到社区去。岂不知,国外政党不依赖社区活动,就无法竞选上台执政。而我们各领域的组织机构,都建有党的基层组织,为何不立足本领域,各司其职,发挥作用呢?当然,这与领导干部深入社区体察民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作为党员干部以适当方式服务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工作也是有必要的,但切不可将基层党组织与其所依托的行政、经济社会组织等相脱节,切不可把对党员的管理一股脑全放到社区去,其结果势必导致党的领导弱化、党员管理虚化,严重危害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其次,还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由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后,社会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三大传统领域演进拓展出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领域。简单而言,传统党建领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通过历史传承发展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新兴党建领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伴随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而由传统党建领域衍生和拓展而来的。研究基层党建内在规律性的人都深知,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基层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以党支部为基本单元,在各领域科学构造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各领域的党组织体系,研究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进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配套建立起基层组织体系和领导体制,实现党在基层的有效领导和科学执政。对此,我们绝不能无视客观规律变化,盲目实践,否则,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再次,为了避免条块分割制约区域化党建,不能追求其一,不计其余,一定要“分则有根,合则有序”,在属地原则的规范下,各领域一定要依据各自的党组织体系和领导体制加强党建运作。若要追求区域党建效果,实现区域共驻共建,可以通过建立协调机制达到目的,绝不可以打破条块隶属关系,以免导致隶属关系紊乱、组织管理虚化。
3.目前党支部建设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要高度关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不同地区评价,面上看问题觉得“乱云飞渡”,点上论经验则“莺歌燕舞”,这足以看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当前,困扰基层党支部科学化运作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脱节”,这是各地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前者,事关党的整体建设的推进,后者事关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近些年,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某些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仍存在局部徘徊和紊乱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基层党务工作者对世界政党政治知识了解甚微,也就很难从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中认清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其一,由于部分党员游离党支部有效管理之外,造成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支部组织建设亟待加强。而我们党五个层级的组织体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起来的,如果以党支部为基石的基层党组织一片散沙,诸如党支部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如何推进?党支部组织生活如何正常开展?党员干部如何在双重组织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如何依托科学的党组织体系对下实施有效领导?等等。另外,党的组织建设又是党的整体建设的本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党组织这个本体瓦解了,何谈提高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以及制度与反腐败斗争等建设的质量?其二,若党支部为基点的党组织同其他基层组织相脱节,就实现不了党组织整合社会的功能,诸如,各领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如何定位?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载体如何设置?党支部作用如何发挥?党的领导和执政在基层就很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地生根就成为空话。概括而言,“分离”和“脱节”问题的危害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危害党的自身建设。党的自身建设依托于组织,组织由党员个体组成,党员与组织分离,党组织就不存在了,党的其他建设和党的总体建设就都没有本体了,这就是“分离”问题的危害;二是严重危害党的执政能力。党执掌政权在基层集中表现为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尤其是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脱节”的危害就是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党的自身建设的组织基础问题,一个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机制基础问题,都是带有根本和基础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分离”和“脱节”问题,必须从基础上、从根源上抓好党支部建设。
三、党支部建设持续用力的着力点及战略思考
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和规律来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要抓好党建,就必须从基层党组织抓起,尤其是党支部建设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1、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党支部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主题教育内容,聚光、聚焦、聚力。带着感情学,懂得“是什么”;带着问题悟,理解“为什么”;带着责任做,明确“怎么干”。要总结借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等集中教育经验,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向基层党支部延伸,学思践行,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化于广大党员的心灵中,落在真抓实干的行动上。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树立起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明确党支部为基本单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揽“四个伟大”,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全体党员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2.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为目标,科学构建基层党组织体系。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党组织要依托产业组织而建的思想;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排班设小组,团营设党委的思想,这些对我们今天如何建党组织,仍有指导意义。不同于代表一定阶级和群体利益的西方选举党,我们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组织或群体而建立,并发挥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以实现对党员的有效管理和对群众的有力组织。针对当前制约党支部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一是以党支部为单元,切实解决党员和党支部相分离的问题。首要的是分领域排查,符合条件的各种组织和机构均要建立党支部。同时要重点考虑流动党员群体,在农村和社区中普遍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以便特殊施策,重点指导。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上下分层贯通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大连市探索构建以农村、机关和国有集体企业等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为目标模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分领域科学创设基层党组织体系,比如在农村,将以村屯居住地为主要依附条件形成的“单向功能单一制”党建体制变革为“以农民职业分工为主要依附条件的“多向功能复合制”党建体制,形成了“一体两翼四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以党支部为核心,配套建立起基层组织体系。尤其在农村和社区中,党支部不仅要研究通过建立行政组织、经济社会组织、群众组织、党派以及宗教组织等把各类社会人员管起来,同时还要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起科学配套的基层组织体系,以此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延长工作“手臂”开展党的工作。其他新兴领域,也要以党支部为核心,配套建立起相关群众组织体系,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执政任务和使命。宁波市创新“党建+”模式,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以党建引领区域治理,实行党群一体化设置、区域协商议事等,有效保证了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上同各类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密切联系。
3.以突出政治功能为重点,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强化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政党,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长期执政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取得政权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错误的判断,致使党的工作中心出现偏离。受此影响,党支部只能围绕“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政治中心工作,忽视了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党支部则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渐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间久了,众多党支部由于只顾强调服务功能,又忽略了政治属性。如在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中,只强调为生产经营服务,在社区中,只强调为生活服务,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中,只强调为社会服务。而政治属性则淡化了,甚至混同于行政组织,党支部的许多政治活动被边缘化、形式化甚至庸俗化。特别是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一些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其实质是西方三权分立、多党制、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的翻版,其背后深藏的用意都是对党的领导的质疑。因此,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必须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属性,突出政治功能,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科学定位党支部功能,体现或复归党在社会中、群众中的政治功能作用。上海在推进各类组织资源和服务资源下沉社区的同时,通过构建三级联动的社区党建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网络体系、制度体系,既保证了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又有效强化了其服务功能。当前,要着重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抓起和严起,使其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严格落实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辽宁省丹东市开展情景式党课,效果很好,是增强党内生活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党内没有特殊党员,尤其要解决机关党支部建设的“灯下黑”问题,保证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领导干部要做参加组织生活的表率,通过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既可以行使普通党员权利义务,又了解基层和下情,充分体现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党员领导干部优良作风。通过强化各领域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属性,使其在完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和领导水平,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四个服从”的自觉性,增强“四个意识”的严肃性,强化“四个自信”的坚定性。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完善党支部建设制度,抓紧出台“党支部工作条例”这一支部建设的“根本大法”。
4.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支部建设关键就是抓好支部班子建设。通常认为,“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一语道破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一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宰相出于州郡,武将成于卒伍”。从干部成长轨迹看,除党外干部外,多数干部都是从党员成长起来的。同时,上层党组织负责人又有许多曾经担任过基层党支部书记,可见,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务干部成长的摇篮,务必从严从实打好基础。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从党性较强的党员中选拔,还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使其不仅党性强,而且还要工作能力强,不仅出色抓好各项工作,也为上级党组织储备干部。河南濮阳市委建立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这种做法承担为全国各地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专业化培训,目前已完成一百多期的培训任务,效果良好,受到广泛赞扬,值得借鉴。二是要优化班子功能结构。要注意克服重视“班长”而忽视“一班人”的问题,除了坚持领导班子结构配置的基本要求,重点是要适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的需要配强支部委员,在农村、社区和企业党支部班子中,可以试行增设法制委员和经济委员等功能型委员。我们党在大革命时期,就曾经为适应当时斗争需要,随机增设相关支部成员,这种做法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三是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的领导制度,在实行民主集中制过程中,一些党支部存在“一把手”专权、支部委员缺乏民主意识、基层民主氛围不够等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随着党内政治生活越来越严格,党支部要研究和决策的事务越来越复杂,更加要求党支部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规则,使党支部班子真正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5.以发挥主体作用为着力点,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员队伍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使命,关系到党支部的生机活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党员是党的活动的主体,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主体也是党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还是质量跟不上的问题。要把提高党员质量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号工程”,正确掌握好保持适当规模与保证必要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严格党员标准,严格入口把关,严格教育培养,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优化配置。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另一项紧迫工作,是抓好重点群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要加强管理服务,通过集中排查联系、创新组织设置、丰富联系手段、实行双重管理等多种方式,把流动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对不合格党员要加强分类处置,采取稳妥周密、严谨规范的做法,对可以转化的要做好教育帮扶工作,对问题严重的要及时清理出党;对违纪违法的党员要加大清理处置力度,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联动处理机制,保证党员队伍“一池清水”。
6.以下移工作重心为牵动,突出基层党支部分类指导。各级党委务必清醒认识到,中央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在哪里?相对全党来说,显然是基层党组织,而相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基层党支部。中央还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向基层延伸,关注最后一公里,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这最后一公里的任务由谁来承担,当然也是基层党支部要发挥主体作用。中央更强调,要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这更加指明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可见,抓基层打基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需要,事关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地生根,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各级党委一定要眼睛向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配套保障人财物下沉,切实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同时,还要进行分类指导,以常态化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重点,针对各领域基层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补短板,将各领域党支部建设的薄弱环节和事项补齐补全,强筋壮骨;着力强核心,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配套建设,使党支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固基础,做到基本制度要健全,基础管理要规范,基本工作方法要完善;着力促服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当前,要以实现“三不腐”为目标,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对此,要实行标本兼治。一方面治理基层贪腐要严查严打“下猛药”,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整治“村霸”“蝇贪”作为重点,加大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侵犯群众利益、贪腐谋私等问题。另一方面,治理基层贪腐要完善制度“治病根”。针对基层某些权力相对集中、资金相对密集、监管相对薄弱的领域和单位,要从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形成对权力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同时推动巡视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更好发挥巡视利剑作用。
济南市历下区山师北街3号
电话:0531-86187151
邮编:250014
传真:0531-86982014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幸福柳路1066号
电话:0531-81921555
邮编:250100
Add: No. 3 North Shanshi Street, Lixia District, Jinan
Tel: +86-531-86187151
P.C.: 250014
Fax: +86-531-86982014
Add: No. 1066Xingfuliu Road, Wangsheren Subdistrict,Licheng District,Jinan
Tel: +86-531-81921555
P. C.: 250100
微信公众号